三、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本指南的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包括单项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人体在从事体育活动前,应对运动能力相关指标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以便科学地制定个性化体育活动方案。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不同阶段,应定期进行运动能力测试,以客观评价体育活动效果,确保体育活动安全有效。
单项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
单项运动能力测试包括有氧运动能力、肌肉力量、柔韧、平衡和反应能力测试等。单项运动能力评价采用5分制,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中等,2分为较差,1分为差。
1.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是反映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运动的能力,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有氧运动能力强,表明心肺功能好。良好的有氧运动能力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保持并提高人体身体的有氧运动能力。
2.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克服或抵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测试指标包括握力、背力、俯卧撑、仰卧起坐、纵跳测试等。
3.柔韧、平衡与反应能力
①柔韧是指身体活动时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等组织的弹性、伸展能力。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增加运动幅度,减少运动损伤。
②平衡指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或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平衡能力是静态与动态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因跌倒引起的各种损伤。
③反应能力主要是指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接受一定指令或刺激后,有意识的控制骨骼肌肉系统的快速运动能力,体现了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
心肺功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氧运动能力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将有氧运动能力排在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首位,其权重为40%。
肥胖可诱发多种慢性疾病,成为公共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BMI是反映身体肥胖程度的指标。鉴于BMI在体质与健康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且对运动能力有明显影响,因此,将BMI列入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体系中,其权重为20%。
BMI计算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体重/身高2(米2)]。中国人BMI的正常范围为大于18.5,小于24,BMI等于或大于24为超重,等于或大于28为肥胖。
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权重为20%。柔韧能力、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的权重分别为10%、5%和5%。
根据不同单项运动能力指标在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中的权重与系数,计算综合运动能力得分,计算方法为:
综合运动能力得分=有氧运动能力得分×8+肌肉力量得分×4+BMI得分×4+柔韧性得分×2+平衡能力得分×1+反应能力得分×1
综合运动能力评价采用4级评定: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分及以上为良好、60分及以上为合格、小于60分为较差。
四、体育健身活动原则
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活动习惯。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在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要确保体育活动者不出现或尽量避免发生运动伤害事故,是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首要原则。开始体育健身活动前,应进行身体检查,全面评价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方案。体育健身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后要做好整理和放松活动。
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健身活动中,要使身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既要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能力,又要提高肌肉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因此,要选择全身主要肌群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取得全面发展效果。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科学地、逐步地增加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循序渐进原则强调要根据自己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适应程度,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以取得最佳体育健身活动效果。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根据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机能特点和运动习惯,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方案。在制定运动健身方案时,要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以便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使运动健身方案更具个性特征。
五、体育健身活动方案要素
制定体育健身活动方案,主要考虑体育健身活动方式、体育健身活动强度和体育健身活动时间等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健身活动方式
体育运动方式是体育健身活动者采用的具体健身手段和健身方法。根据不同体育健身活动方式的运动特征,可以将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归纳为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牵拉练习5大类。
1.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条件下,全身主要肌肉群参与的节律性周期运动。有氧运动时,全身主要肌肉群参与工作,可以全面提高人体机能,是目前国内外最受欢迎的体育活动方式。有氧运动分为中等强度运动和大强度运动。中等运动强度主要包括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登山、爬楼梯、游泳等;大强度运动主要包括跑步(8千米/小时以上)、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节奏平稳,是中老年人最安全的体育活动方式。
人们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时,应将有氧运动作为基本的体育活动方式,以提高心肺功能、减轻体重、调节血压、改善血脂为主要目的体育锻炼者,可首选有氧运动方式。
2.力量练习
力量练习是指人体克服阻力,提高肌肉力量的运动方式。力量练习包括非器械力量练习和器械力量练习。非器械练习是指克服自身阻力的力量练习,包括俯卧撑、原地纵跳、仰卧起坐等;器械力量练习是指人体在各种力量练习器械上进行的力量练习。
力量练习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发展肌肉耐力,促进骨骼发育和骨健康。青少年进行力量练习,可以明显改善自身体质,使身体更加强壮;成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练习应逐年增加;老年人进行力量练习,可以提高平衡能力,防止由于身体跌倒导致的各种意外伤害。
3.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包括直接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和非直接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前者包括篮球、足球、橄榄球、曲棍球、冰球等;后者包括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柔力球等。
球类运动的趣味性强,可通过比赛和对抗提高参与者的运动兴趣。球类运动都具有一定的专项技术要求,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经常参加球类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反应能力,调节心理状态,是青少年首选的体育活动项目。
4.中国传统运动方式
中国传统运动方式包括武术、气功等。具体活动形式包括太极拳(剑)、木兰拳(剑)、武术套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
中国传统运动健身方式动作平缓,柔中带刚,强调意念与身体活动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效果。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平衡能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心理状态,且安全性好。
以提高身体平衡能力、柔韧性、协调性和改善心肺功能、调节心理状态为主要健身目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可以选择中国传统运动健身方式。
5.牵拉练习
牵拉练习包括静力性牵拉练习和动力性牵拉练习。各种牵拉练习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运动技能,减少运动损伤。
静力性牵拉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压肩等;动力性牵拉包括正踢腿、侧踢腿、甩腰等。初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应以静力性牵拉练习为主,随着柔韧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动力性牵拉练习内容。
表1.体育活动方式与健身效果
体育活动类别 | 体育活动方式 | 健身效果 |
有氧运动 (中等强度) | 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登山、爬楼梯、游泳等 | 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呼吸功能、控制与降低体重、增强抗疾病能力、改善血脂、调节血压、改善糖代谢 |
有氧运动 | 快跑,骑自行车(16千米/小时以上) | 提高心肌收缩力量和心脏功能,进一步改善免疫功能 |
球类运动 | 篮球、足球、橄榄球、曲棍球、冰球等 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柔力球等 | 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提高反应能力、调节心理状态 |
中国传统运动 | 太极拳(剑)、木兰拳(剑)、武术套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 | 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机能、提高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柔韧性、调节心理状态 |
力量练习 | 非器械练习:俯卧撑、原地纵跳、仰卧起坐等 器械练习:各类综合力量练习器械、杠铃、哑铃等 | 增加肌肉体积、提高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保持骨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
牵拉练习 | 动力性牵拉:正踢腿、甩腰等 静力性牵拉:正压腿、压肩等 | 提高关节活动幅度和平衡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